菱角
菱角,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湖塘沼泽之中,根生在泥里,叶浮在水面,花白色。果实硬壳有角,分绿色和紫褐色,果肉可吃,通称菱角。绿菱,有两角、三角、四角不等,果实小。紫菱者,红得发紫的菱角也,“壳薄肉厚”,果实比绿菱大好多倍,“味特甘香”。常德白马湖的紫菱,仅两角,有点像“人身牛首”的炎帝的牛头。紫菱自古为常德白马湖最为突出的特产,形成了常德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紫菱文化和常德人有棱有角的“独立之根性”湖湘文化,以及务实担当、敢创一流、刚柔相济、生生不息的江南水乡独特的紫菱精神
明《永乐大典》(残卷)引《武陵图经志》言,白马湖“广39里,深数丈,解者谓湖形类马而水色白”。改革开放前,太阳山下的白马湖、沾天湖、柳叶湖等都在临沅水而建的湖南常德古城郊外;改革开放后,则在发展中变成了常德城内的河湖,穿紫河穿行其中。
紫菱曾是楚国王室的嗜好
白马湖从远古走来。白马湖的紫菱,自古天下闻名。
如果说,距今6300年的城头山古城城址,作为中华城祖开启了常德沅澧流域第一轮城市文明时代;那么,先秦春秋时沅水流域白马湖则掀起了常德沅澧流域的第二轮城市文明时代。《朗州图经》言,中华民族炎帝、蚩尤、黄帝“三大始祖”的蚩尤天子的陵冢,位于太阳山下“武陵县北一十五里二百步”一片枫林的白马湖畔,即今常德火车站北1里多的南坪乡幺路铺村金牛堆。楚武王熊通,约公元前700年在聂家桥皇城港村筑皇城,以龙阳为中心开发“极目千里”的濮地,赐封儿子屈瑕,世代享受莫敖(古代楚国的官名)的荣耀。
那时候,紫菱已成为王室的嗜好。楚康王时的令尹屈到,嗜菱如命,在白马湖畔筑了采菱亭,甚至要求儿子在他死后也要用紫菱祭祀他。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熊居竟选择在白马湖边筑采菱城作为实际上的都城,直至死葬常德断港头城址村。清嘉庆《常德府志》仍载“府西五里白马湖,产菱甚美,楚平王尝采之,筑城于湖畔,又有采菱亭”。表明常德沅澧中心已移向沅水,采菱城不仅是常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才中心,而且在楚平王后期是楚国实际上的国都和重心。战国时,常德沅澧流域更建起了一系列楚城网络系统,直至在临澧龙凤山下修建起比江陵郢都还大1倍多的澧阳城。贬放洞庭湖湘沅澧19年的屈原,在《招魂》中亦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绝唱。楚平王因紫菱而建采菱城作郢都的城址,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既彰显了常德第二轮城市文明的辉煌,又彰显了白马湖紫菱最高的价值,让紫菱文化立起了一座不倒的历史丰碑。
刘禹锡的千古绝唱《采菱行》
白马湖又“曰白马陂”,筑有堰塘以溉田。农村水利,历代多有增筑。《通典》言白马湖“产菱芡、菰薄、翠竹、白苹、紫莼、乌鲫”。《方舆记》亦云“承平时,郡人春必游之,秋为采菱之嬉”。
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结果失败,被贬居朗州十年,居常德城东招屈亭旁。其间,他创作了200多首诗词,尤其是民歌体裁的采菱行、竹枝词、踏歌词等流传至今。他抓住了白马湖最大的特征,留下了千古绝唱《采菱行》。诗前小序云:“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罕传其间,故赋之以俟采诗者。”简略地交待了诗人写诗的缘起、时间、地点、目的。作者以白马湖的紫菱为线索,通过武陵采菱、卖菱、食菱、唱菱风俗的描写,突出表现出采菱之地白马湖湖光秋色的秀丽和采菱姑娘的美巧、智慧,以及紫菱在民间的和融情境,并把自己被贬朗州的遭际与屈原贬放湖湘沅澧的遭遇连在一起,悼古伤今,万千感慨。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进士柳拱辰辞官归隐白马湖青陵村,在采菱涧建归老桥,又“创亭于青陵馆”,曾巩为之作《归老桥记》,让白马湖在紫菱文化的发展中增添了“归老”憩隐的光华。
人世沧桑,几多变化,春华秋实,紫菱特性不变。如今,记住乡愁、“修旧如旧”的河街在紫缘桥下、姻缘河岸问世;纪念唐代大文豪刘禹锡的司马楼早已巍然屹立于柳叶湖风景区;湖南文理学院在白马湖上捐建芷兰桥的同时,还由校友捐修了踏歌桥,并将刘禹锡的《采菱行》刻碑于湖畔;常德人更建起了一座古今融合的白马湖文化公园;白马湖已纳入城市建设的轨道,白马湖派出所、白马湖医院、白马湖文化公园、紫菱小学等相继建成。不被污染的紫菱文化、紫菱精神也在实践中融入了“桃花源里的城市”。
来源:常德日报社 责任编辑:伍婷 冯军 湖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