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如果一个人成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其个人信息几乎可以说是“透明”的。实际上,即使在许多治安案件中,办案单位在查询嫌疑人信息时,也常常会一并获取违法嫌疑人的相关身份信息。
以我正在办理并阅卷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
为例,公安机关随案附卷的“人员档案”充分展示了在刑事案件中能查询到的个人信息范围:
基础户籍信息: 包括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户籍地址等。这类信息相对容易获取,只要具备相应权限(例如通过合规的代理途径),通常都能查询。
2. 通讯联系方式: 公安机关可通过接入电力用户登记、民航进/出港订座记录、铁路购票信息、全省驾驶证/常住人口信息等公共数据平台
,查询到嫌疑人曾登记使用的所有电话号码,甚至包括已停用的号码。
3. 实际居住地址: 侦查机关会调取旅馆业登记数据、用电户主信息、实有人口人户分离信息、全省驾驶员信息、身份证办理收件地址等数据,从而查明嫌疑人户籍地址之外的所有关联居住地。
4. 出行轨迹记录: 嫌疑人的航班、车次信息,以及具体的出行时间、地点、往返目的地等,均会被完整掌握。
由此可见,在数字化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被视作一系列数据构成的集合。即使个体看似微不足道,其信息也在社会系统中以数据形式持续存在。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行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一切数字足迹都可能有迹可循。
然而,必须强调几个关键限制:
1.权限门槛高: 这些敏感信息绝非公安人员可随意查询。查询需要特定的数字证书授权
,很多关键信息(如上述通讯、住址、轨迹等)的获取需要高级权限,通常需要层层审批上报,且所有查询操作都会留下痕迹,受到严格监管。
2.范围有限定: 公安机关的查询权限仅限于其内部系统及依法接入的特定公共数据平台,范围以维护公共安全所需为界。超出此范围的信息,例如银行存款及开户信息、公积金信息、社保信息等,分别由金融机构、公积金管理中心和人社局等专门机构管理,数据接口并不互通,公安内部系统无法直接查询。
展开全文
3.户籍信息核心: 全国户籍信息和公民身份信息由公安系统统一管理。因此,通过身份证号码,公安机关能一键查询到个人的身份证信息、户籍地、暂住地等,判断是否为本地居民轻而易举。
4.关联人员可溯: 更重要的是,公安机关不仅能查询嫌疑人本人的户籍信息,在需要时(且具备合法理由和权限),还能进一步查询到其同户籍下所有关联人员的身份信息。这意味着,基于你的身份信息,你整个户籍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都可能被纳入查询视野。
总结: 数字化确实极大地提升了公安机关对涉案人员信息的获取能力,个人信息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高度“透明度”。但这种能力并非无边无际,它受到严格的法律授权、高级权限审批、操作留痕监管以及数据管理范围边界的多重制约。普通案件通常不会触发如此深度的信息查询。
所以,公安机关基本可以确定你是不是本地的。
当然,如果你只是在本地买了一套房子,既没有办理户籍迁移,也没有办理相关的居住证,这套房子的相关信息公安机关是无法直接查询的,这一类的信息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公安机关只能凭公安公函+警察证依法调取。
所以,理论上,只要公安查询人员的权限足够高,他们可以查到你刷身份证的所有情况。例如,你的订票信息,开房信息等情况。但这种信息涉及到高度隐私,一般民警不具备查询权限。
除此之外,很多PC案件,其实公安机关也并不知道你在哪里。所以,公安打电话在自报家门前一定会首先问两个问题:
第一,你是不是谁谁谁?先确认是不是本人!第二,你在不在哪里?(也就是办案机关的管辖地区)。
而没有任何防备的人,不知道这个电话是侦查机关打过来的人,一般是不可能说谎的,就好像我给你打电话你会说谎吗?不会,所以,公安在无形中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情况。
明白了吗 ?
我是“墨律先生”,咨询请关注墨律先生公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